时值隆冬,位于鄂豫两省交界的大悟县虽然天气寒冷,但是在大悟县“绣•悟2020”系列活动现场,如同冬天里的“一把火”,显得十分热闹、火爆,全县城乡近2000名妇女拿起针线,忙得热火朝天。
大悟县“绣•悟2020”文化活动由大悟县委、县政府主办,县妇联协办,为帮助大悟汉绣基地做好此项工作,汉绣大师杨小婷率领30余人的汉绣团队赶赴大悟,为汉绣学员现场指导,上演了老师与学员之间的精彩与传奇。
年过50岁的彭慧打小就喜欢手工制作,从日常的织毛衣、针钩鞋帽,到与汉绣结缘,就一发不可收。这次,她作为一名汉绣老师,来到美丽的大悟县开展汉秀培训活动。
12月4日一早,大新镇开班现场座无虚席,她先一针一线的向大家展示汉绣的基础针法——滚针。在她的指导下,80多位妇女们喜笑颜开,兴高采烈的绣起自己的姓名,看着容易做起来难,不少人当场蒙圈,有的学员感觉很困难,当场竟然打起了退堂鼓。
她心里暗暗着急,为了让大家树立信心,她将绣品一一拆解,耐心讲解,手把手的教,特别是年龄偏大的学员更是不厌其烦的反复示范,让大家体会到汉绣的美。学员们从开始的畏难不前,到中午不想放下绣品,围着她不住询问。准备撂挑子的杨友清都开心的蹦起来。下午,彭慧来到另外一个青春舞蹈幼儿班继续教学,下课后,学员们不肯回去。带着孩子学习汉绣,感受到大家的热情,她坚持继续指导教学,被表扬学员看着她的笑脸,心里感到异常的欣慰,一直忙到晚上9点多钟。
接下来的七个日日夜夜,彭慧每天上完两个班的课程,感到如此充实。空闲时间和学员继续讲针法,探讨线的色光,翻页的纹路、八丝、单线、双线……,晚上回驻地,还要继续修改学员的作品和网上指导直到深夜。
刺绣是“以针代笔、以线代色”的二次创作,绣线本身的丝光结合恰当的针法能够表现出动物毛发的细腻质感,这是绣品艺术交融的成果。
几天的学习,让众多学员的汉绣技艺进步飞快。经过初步的实践,有学员做成的绣品很是漂亮,也有的绣品不规范。有位年龄偏大的学员叫杨友清,初步掌握绣法后,她喜不自胜,晚上回家后,一口气把花瓣第一色都用套针的手法绣完了,还向彭慧嘚瑟其收获。第二天,彭慧讲色光和用线时,杨友清才发现自己全部用错了。课后,她专门为杨友清进行指导,为了学到真本领,杨友清把已绣好的绣品全部拆掉,重头再来。
大新镇的绣友们巳经可以绣出栩栩如生的绣片,这样的成果来自绣娘们勤奋好学的态度,绣友们刚开始不知什么是汉绣,都怀着一颗好奇的心报名,在彭慧讲课时,她们知道汉绣有2000多年的历史,属国家非遗文化,知道了汉绣的针法有滚针、套针、藏针、平针、打紫、盘金等技术。俗话说看花容易绣花难,领队刘萍说:“刚开始我们拿起针不知道从哪里下针,老师在黑板上画图,教我们怎样看图,找出它的形态,由远到近,把图和自己融入一体,才能绣出生动的图形”。
开始绣叶子时,绣娘们绣好了左看右看,怎么都不象真的叶子自然。在彭慧的耐心指导下,绣娘们不厌其烦绣了再剪,剪了又绣,直到绣出带有生命的叶子才肯罢休。当看到自己成功的小图形时,更加激起绣友们的热情,她们白天吃完饭就拿起针,晚上继续绣。绣友们有悟性高的,也有理解能力差点的,这时侯团队精神就体现出来,有个年龄大的绣娘怎样都绣不好,急得满脸通红,有个会绣的看见了,就走过去手把手教她在那里下针,在哪里换线,在她的帮助下一幅漂亮的绣品终于完成。她们的脸上都流露出满意与开心的笑容。
彭慧说:“看着学员脸上都流露出满意与开心的笑容,看着绣娘们绣出的绣品,这份幸福与美好滋润着我的内心,让我感到无比的诗意和从容,因为汉绣文化已融入到她们的生活和血液里。”
12月12日,在结束大新镇培训活动后,彭慧又辗转来到阳平镇。
在阳平镇阳平村和红光村,“绣•悟2020”活动得到了绣娘们的欢迎和热情参与。阳平村有位学员叫陈华菊,每天从山上步行50分钟到镇上上课,没有迟过到,而且下午还要回家做完饭。她克服晚上走夜路没有路灯、天气寒冷等困难,到领队杨二洁家里继续绣花,互相探讨针法的运用,再步行回山上的家,这种精神感染了彭慧。陈华菊说:“说实话我多走点路没关系,虽然我不会绣,但是我很喜欢。特别是有幸遇见彭老师,她常常饿着肚子还那么耐烦的给我们讲课”。
在阳平镇,彭慧白天教学,晚上还要在网上点评到深夜。她的努力,学员们也看在眼里,敬在心头!
一份耕耘一份收获,在彭慧的精心辅导下,培训班里涌现出许多优秀的学员,如余长秀、夏会、李亚娟、吴秀玲、黄红、高小云、陈华菊等等。
彭慧说:“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,这些之前围绕着厨房和孩子转的妇女们走出家门,为脱贫致富、增加收入加入汉绣培训班。作为一名汉绣文化的传承者,我能为她们传授一点汉绣技能感到欢欣鼓舞,也为她们的进步感到骄傲和自豪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