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去年,我通过酿酒、养猪、养鸡收入有3万元左右,今年计划扩大产业发展规模,收入不会比去年低,再加上我女儿在卫生院上班,家里还能享受其他帮扶政策,今年脱贫不成问题。”刘河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刘泽力算起了收入账。
刘泽力,男,今年46岁,因青光眼致盲,属二级残疾。家中4口人,配偶雷明芳,今年44岁,因车祸大脑受损,间歇性精神异常;女儿刘利利,今年21岁,孝感卫校大专毕业后在四姑卫生院上班,担任检验科主任;儿子刘杰,今年12岁,就读刘河小学五年级。刘泽力一家2014年申请进入建档立卡贫困户,计划于2019年脱贫。刘泽力和他的妻子虽然身患残疾,但他们身残志不残、人穷志不穷,不等不靠不要,自主发展产业,同时他深深知道“再穷不能穷教育”,认真培养子女成长成材,营造勤奋努力、自力更生、孝亲和睦的良好家风,为孩子们树立了榜样。他们通过自身的努力,用勤劳的双手,坚定地走在脱贫致富道路上。
自力更生谋发展
刘泽力眼睛看不到,需要专人负责照料,妻子间歇性精神异常,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,两人都是家中的主劳力,家里还有正在的读书的女儿和儿子,所有的负担都压在刘泽力和妻子肩上。家庭的贫困、生活的重担并没有压倒刘泽力,更是锻造了他顽强拼搏、自力更生的品质。刘泽力认为要脱贫不能光靠政府帮扶,关键还是要依靠自己的勤劳努力。刘泽力结合自家实际情况,依托自身优势,大力发展养殖业、种植业以及自主经营酿酒坊,都取得了一定成效。家里有祖传的酿酒工艺,自己的眼睛虽然看不见,但有较好的酿酒技术,就这样,在妻子的帮衬下经营了一家雷明酿酒坊,年收入在两万元左右。酿酒过程中会产生酒渣,酒渣是喂猪、喂鸡很好的食料。养殖也是自己擅长的事,并且有相关的政策扶持,只要肯吃苦,再难的日子也能熬出头。就这样,刘泽力搞起了一条龙的养殖业,将酿酒产生的酒渣喂猪喂鸡,并向其他养殖户供应。养猪、养鸡产生的粪便又可以撒在自家田地里作为肥料使用,将废弃物变宝,发展了循环经济,增加了收益又保护了环境。2018年养殖了9头猪,50余只鸡,收益1万余元。
刘泽力家的田地面积有20.73亩,每年能享受粮食直补1810.35元。田地在大山里面交通不便,刘泽力眼睛失明,妻子身体也不便,田地没法种庄稼。刘泽力脑子灵活、有远见,想着不能让自己的田地荒废,在他的眼睛完全看不见之前,在自家田地里大面积种植易存活、生命力顽强的树木品种,包括板栗树、桐子树、山茶树、沙树、松树等四千多棵,现在均已长成参天大树,既没有使得田地荒废,又美化了环境,还带来巨大的潜在经济收入。
满怀感恩树信心
在刘泽力家中,帮扶手提袋里的帮扶手册上密密麻麻写满了政策落实情况。土地确权面积20.73亩,享受粮食直补1810.35元。养猪9头,落实养殖补助资金3000元,养鸡50只,落实养殖补助资金750元。刘杰教育扶持落实补助资金一学期4400元。落实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3人660元,落实家庭成员门诊、住院就医报销政策及相关救助政策。政府代缴养老保险金2人200元。落实政府代买家庭财产综合保险50元。家中3人享受低保政策,每月低保补助金911元,刘泽力、雷明芳2人都属于二级残疾,每月残疾补贴300元。县税务局的帮扶责任人盛海霞是刘泽力的帮扶人,刘泽力说,帮扶责任人盛大姐作为他的帮扶人,很热心、很负责,每月17日、27日都会来家里看望慰问,询问有没有什么困难,帮助协调解决落实政策,很感谢她,虽然他的眼睛看不见,但每次盛大姐来他家中,只要听到她的讲话声和脚步声,他都会让妻子搀扶他到门口去迎接。刘泽力的女儿刘利利大学毕业后到四姑卫生院工作,在卫生院除了从事具体的业务工作外,也参与精准扶贫工作,经常下乡扶贫,对精准扶贫政策特别是健康扶贫也是个“业务通”,每次回家都会给父母讲解精准扶贫的含义,什么是“精”“准”等相关政策,以及健康扶贫的业务知识,共同参与精准扶贫。
对2019年能否脱贫,刘泽力自信满满,他说:“我非常感谢党和政府以及各级领导对我的帮扶,美好幸福的生活需要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、去奋斗,我的梦想是借爱人明亮的眼睛加上我灵活的头脑,通过自力更生,大力发展产业,把孩子培养成人,早日脱贫奔小康。我也会把我的事迹讲给更过的贫困户,让他们也通过自身的努力过上好日子”
励志脱贫育新风
刘泽力一家面对贫困,主动改变安于现状、不思进取、“等着别人送小康”的依赖思想,改变怨天尤人,只想伸手要救济要好处、“甘当贫困户”的惰性思想,通过自身努力,激发自身脱贫的内生动力,自主脱贫愿望强、脱贫技能强、脱贫办法多,吃苦耐劳品质好,能为贫困群众脱贫提供经验和帮助。刘泽力一家夫妻恩爱、勤俭持家、积极向上、邻里和睦,能够弘扬正能量,群众口碑好。通过自主脱贫,起到示范带头作用,用身边人讲身边事、身边事教身边人,激励更多的贫困户靠自己的双手脱贫致富,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,同时推进乡风文明建设,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。
刘泽才夫妻虽然是残疾人,但他们身残志坚,用自己的勤奋和坚强的意志支撑起了贫困的家庭,他们的故事为其他贫困户树立了榜样,值得所有贫困户学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