怒放的菊花,给一眼望不到边的田野,铺上金灿灿的秋装;翠绿的艾草新苗,将因季节轮回日渐枯败的小山岗,点缀得生机盎然;新长出的茶树菇,让青山绿水间建起的一个个食用菌大棚,成了“梦想工厂”……
精准扶贫,精准脱贫,产业兴旺是根本之策。11月13日至15日,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深入革命老区大悟县探访发现,该县紧紧抓住产业发展这个脱贫攻坚“牛鼻子”,发挥现代农企在精准扶贫中的增收引领作用,筑牢产业脱贫之基,走出了一条以产业推动脱贫致富、以产业带动扶贫开发、以产业巩固扶贫成效的绿色发展之路。
小小菊花成脱贫致富花
天阴欲雨。11月13日,记者来到东新乡新岗村刘家城,远远的,一片金灿灿的“菊海”跃入眼帘,天地顿时变得明快起来。
行走“菊海”,清香弥漫。十多名工人正在采收菊花,采满一篮,倒进方形塑料箱,搬上三轮车,一车装满,直接运到公路边烘干厂房。
“新岗村地理位置优越,土壤肥沃,是种植中药材的理想场地。”乡干部尹晶现场介绍,乡党委、政府正大力推广中药材种植、加工与销售,今年初成功引进一家企业到新岗村开发高标准中药材种植基地,目前基地规模达500亩,主要栽种大皇菊、野菊花。眼下,大皇菊迎来收获期。
“直径8到10厘米、大朵的金丝皇菊论朵卖,经过烘干设备70多个小时‘慢烘干’,一朵可卖十多元。”企业负责人周春林介绍,花几百万建的烘干厂房,已投入使用。他说,今年企业主要是示范种植,接下来,希望有更多贫困户和农户,跟着企业一起种菊花,既解决农户增收致富问题,也让烘干厂房“吃得饱”。
种植基地和烘干厂房,用工量大,让众多留守农村的妇女和有劳动能力的老人,找到了务工增收新渠道。
正在采收菊花的李海清,今年60岁,她告诉记者,此前她在广东打工,现在家门口就业,打工顾家两不误。
66岁的贫困户刘光文,每月在基地至少上工20天,除草、培土,什么都干,每月务工收入2000多元。
“每小时8.5元。”34岁的村民雷丹说,老公在武汉打工,她在家带孩子,以前孩子上学后,“主要就是玩”,现在则到烘干厂房上工,收入按小时算,挣点零花钱。
小小艾草成扶贫大产业
11月14日,五岳山下丰店镇,湖北悟丰五艾有限公司背后山冈上,采收过后的艾草地里,新长出的艾草嫩苗青翠欲滴;公司厂房内,由当地出产的艾草加工制作的浴足包、足贴、牙膏、养生枕等摆了长长一排。
镇干部李鸿杰介绍,艾草对气候和土壤的适应性强,丰店镇境内的田间地头路边、荒山荒坡河岸等处,野生艾蒿随处可见。悟丰五艾有限公司创办人谈刚强等人,抓住该镇大力支持回乡创业的机遇,于2017年回乡建厂发展艾草产业,现不仅有成片种植基地,还建成初加工厂,同时还是当地最大的艾草收购点。
艾草被尊“百草之王”,用它泡脚,能去百病,对应感冒、宫寒、痛经、虚火、脚气、血液循环不畅、睡眠质量差等症状,十分有益于健康。还有驱虫、杀菌消炎、抗过敏等作用,近些年来我省一些地方将其作为重要产业推广发展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,对艾类健康产品的需求量还会增大。
丰店产出的艾草品质好,叶片厚大,出绒率高,出油量大。艾草的经济价值及在丰店种植的优越性,使得种植艾草成了当地群众脱贫致富新门路。
“以前种稻谷和花生,效益不好,有一年天干,2.5亩地只打了50斤稻谷,有时还有野猪来偷吃。”北河村廖泽顺家,因病致贫,他介绍,今年当地免费为贫困户提供艾蒿根作种,他家种植了7亩艾草,今年第一年,只收了两茬,卖了8000多元钱。
艾草种植已被明确为全镇产业脱贫的支柱产业。
“种植相对容易,把种植的作物卖出去,才是硬道理。”镇干部表示,悟丰五艾有限公司在此过程中的带动作用明显,该公司承诺对贫困户种植的艾草应收尽收,保底收购价为每斤2.8元,同时该公司种植和加工也需要大量用工,大量贫困人员在其种植基地和加工车间务工增收。“接下来,要重点引进艾草深加工企业,提升产品附加值,力促快速精准产业脱贫,提高贫困户造血功能,巩固精准脱贫长效。”
“扶贫车间”点燃脱贫梦想
“产业要靠人去发展,现在留在农村的,老人多、妇女儿童多,”黄站镇党委书记胡利荣说,“引进适合本地发展的公司和企业,流转土地来经营,带动农户发展,是最好的产业发展之路。”
黄站镇刘河村湖北富赢电子有限公司墙上,醒目地贴着“扶贫车间”牌子,车间内,清一色的女同胞,专心致志加工手机数据线。
公司负责人刘世银,早年在东莞打工,从普通员工做到公司副总,年薪30多万,在有一些积累后,想着要自己成就一番事业,后来选择了自己比较熟悉的领域、劳动密集型的、机器代替不了的手机数据线代工行业返乡创业。公司从2017年7月开业以来,为大量贫困户提供就业机会。
贫困群众吴清华受访时说,以前她在黄陂打过工,现在家带小女儿读书,她家距离公司走路只要7分钟,小女儿上学后,她就来上工,每月增收千元左右。
除了引进,还积极培育新的“扶贫就业车间”。
11月14日,天空下着小雨,黄站镇红联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附近,新建起的3个茶树菇大棚内,茶树菇正在静静生长;一旁,还有一个烘干车间。作为种植项目示范基地,今年5月投产以来,已采菇6000多公斤。搬迁安置点不少居民就近在家门口就业务工。
“戴了32年的‘贫困帽’有望在明年摘帽。”大悟县扶贫办主任喻容表示,大悟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、将军县,全县正全力打好产业扶贫硬仗,确保所有贫困村、贫困户都有一项以上脱贫增收的产业项目和增收门路,优化完善产业到户奖补政策,鼓励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自主发展小规模种植养殖、乡村旅游、农村电商等产业,同时,鼓励支持市场主体带动贫困村发展产业和贫困户创业就业。目前,全县有209个村发展产业项目313个,建成“扶贫车间(基地、作坊)”263个,人均年增收约1.7万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