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舌尖上的谣言”占网络谣言的45%
食品安全谣言治理行动启动
本报讯(记者贾晓宏)“塑料做紫菜”“棉花做肉松”……这些“谣言”曾经一度在朋友圈刷屏。为了治理“舌尖上的谣言”,由国务院食安办指导的“食品安全谣言治理行动”昨天正式启动。
相关数据显示,网络谣言中“舌尖上的谣言”占45%,食品安全领域成为网络谣言的重灾区。为此,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提出,将关口前移,持续开展谣言动态监测;主动发声,及时发布食品安全信息;同时要创新科普,完善部门之间谣言治理会商机制。
中国食品药品监督数据中心指导的《2017年食品谣言治理报告》昨天同时发布。食品谣言中,重灾区是水果、肉及肉制品、水及水制品、米、面,约占七成左右。常见的谣言包括“西瓜与桃不能同吃”、“柿子不能与诸多水果同吃”等。从传播情况分布来看,季节性谣言最常见,时令果瓜蔬菜上市后,“时令谣言”步步跟随。食品一上市,谣言就登场;谣言一登场,公众就恐慌。此外,谣言还有个特点,就是“旧谣新传”。以前曾经出现过的谣言,改头换面之后,或者是经过信息模糊化处理,或者把时间、地点变更之后,再度传播。谣言的传播渠道中,微信成了主力,72%的食品谣言通过微信传播;如果再加上微博,两者占了90%多。
据悉,目前相关部门已经建立了食品药品谣言库,对谣言的自动识别准确度也在逐渐增强。“食品安全谣言治理行动”将推动企业、协会学会、新闻媒体、专业机构、社会公众等共同参与,织密食品安全谣言防控网,协同构建全链条、科学化、立体化的治理模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