图文:悠悠滠水吟古今

08-28 08:28  

图为黄陂滠水河边的公园。

图为滠水河畔的双凤亭。

图为大悟县黄站镇刘家河村是滠水河东大河发源地。

图为滠水河上游支流发源地古村祝家楼。

图为滠水示意图制图:万璇

图为东大河与西大河在大悟县河口镇汇聚成滠水河。

文/图记者杨麟 实习生巩汉语 通讯员徐文婷 毛红平 龚红焰

滠水河发源于大别山南麓,鄂豫两省交界之处,这里也是江、淮分水处。它由涓涓细流汇集成河,一路吟唱,不断纳新,逐渐壮大,劈开高山险阻,潜入江汉平原,在武汉谌家矶汇入长江。悠悠滠水,奔流千年。一座座古城遗迹,一个个文化大家,见证文明历史;滠水又是一条英雄河流,谱写红旗漫卷、战火纷飞的革命史诗;滠水河更是一条母亲河,她用甘甜的乳汁,哺育两岸儿女。酷暑时节,我们从武汉市黄陂区武湖农场江咀滠水河与长江的交汇处)出发,溯源而上,倾听滠水边惊心动魄的革命英雄故事,感慨滠水河劫后重生、洗去污颜,重现一江清水的奇迹。

一江清水向东流

大悟县三角山,林木葱茏,云若浮带。

这里是滠水河的上支流东大河的发源地。据大悟县黄站镇刘家河村村民介绍,山上有一汩清泉,终年不竭,千年的滠水便由这里开始。

山涧潺潺小溪,清澈见底,一路纳新,水流渐大。东大河与西大河在大悟县河口镇,汇聚成滠水河主干道。滠水河鱼虾成群,水鸟嬉戏,两岸绿树成荫,长脚的鹭鸶舞翅飞翔,与地面上涌动的滠水河相映成趣。

滠水全长142公里,流域面积2312平方公里,是沿岸近70万人的饮用水源。然而,在经济利益驱动下,曾经的滠水河一度被蒙上污垢。企业排污、城镇生活污染、农业污染,使得滠水水质逐年下降。2008年,滠水总体水质为4类,低于饮水功能标准(3类),部分河段趋于5类,有64.3%的水域受到污染。

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。”为解决滠水河严重污染问题,大悟、红安、黄陂三地签署滠水生态保护联合宣言。2008年,三地政府展开跨区域水环境调查,摸清各种污染源分布情况。

2009年1月,湖北首部流域环保规划《滠水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及生态保护规划大纲》诞生。该规划总体目标为:滠水将重点保护饮用水水源地,治理工业污染源和城镇污水,建设垃圾集中处理设施等。到2010年,流域内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基本改变;到2020年,工业污染得到全面控制,城市和农村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治理,流域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。

上游大悟县严禁生活垃圾沿河倾倒和堆放,整治沿线两镇的生活污水和畜禽养殖废水,关闭沿河3家矾厂和4家粉条厂,对4家塑料厂停产整顿。

红安县封堵滠水河边的排污口,清运处理垃圾,关闭年产10万吨的兰建水泥厂立窑生产线和阳台山选矿厂。为涵养水源,取缔了6个无证非法采砂点,并栽种河道护岸速生杨300亩。

黄陂区主动提出流域生态补偿方案,建议以资金和项目两种方式补偿上游两县。

三地同心,其力断金。仅一年有余,滠水河水质得以逆转。记者看到,河道边都建有垃圾分类处理回收箱,沿河乡镇都建了污水处理厂。目前,滠水河水质达标,达到地表水3类标准,部分河段可达2类标准。环保专家表示,滠水河的综合整治堪称我省跨区域进行流域保护的范本。“以前,地方政府过度看重经济利益,忽略了对滠水河的生态保护。”滠水河黄陂段河长陈军感叹,“现在大家认识高度一致,再也不干那种破坏生态,遗祸子孙的愚蠢事情。”

红旗漫卷滠水河

滠水发源于大别山,流经大悟、红安、黄陂,这里是红色中国革命的策源地之一。工农革命时期,爆发了著名的黄麻起义,建立鄂豫皖革命根据地;抗日战争年代,这里是新四军第五师抗击日寇的主战场;解放战争时期,中原突围战役在此打响。无数滠水儿女,抛头颅,撒热血,保家卫国,鲜血染红了滠水。

溯水而上,革命故事一路传唱。大悟县黄站镇黄站村路口,一座庄严肃穆的红军纪念碑巍然耸立,汉白玉石碑上镌刻着31名红军烈士英名。

黄站村党支部书记邓业启说:“当年,红军所到之处,家家户户踊跃参军。不到200人的李陈洼,就有32名青年参加红军,他们在一次次战斗中英勇牺牲,最终返乡的仅一人。”

石碑上第一位烈士陈海松,两岁时,母亲不幸去世,父亲靠种地打鱼为生,他瞒着家人参加了路过此地的徐向前队伍。1934年,陈海松在红四方面军与川军的战斗中,立下赫赫战功,被提升为红九军政委。1937年3月,在甘肃祁连山下的梨园口战斗中,他率领红九军,为掩护总部撤退,浴血奋战,身中8弹,壮烈牺牲,那一年,他年仅23岁。朱德总司令说:“陈海松是红四方面军年轻有为的指挥员,可惜牺牲太早了,如果他还活着,一定能发挥更大作用。”

这样的革命故事,滠水河畔,数不胜数。

大悟县新城镇是滠水河西大河发源地,也是开国大将徐海东的故乡。1927年,徐海东担任黄陂县河口区农民自卫军队长,率队支援黄麻起义,揭开了鄂豫皖地区武装斗争、土地革命的序幕。他征战10年,9次负伤,全身有17个窟窿。

徐海东一家为革命牺牲了16位亲人。在新城镇江冲村,有座徐海东亲属烈士墓。“四哥徐元海,五哥徐元波,堂兄徐元洪……”陵园内,烈士纪念碑上的四个鲜红大字“光荣流血”赫然醒目,正向后人娓娓讲述着革命年代徐家人的慷慨悲歌。

红安县党史办原主任周少怀有一本保存多年的珍贵相册。其中一张照片记录的是:周恩来穿着短裤,打着赤脚,正横渡齐腰深的滠水河。

周少怀解释,那是1946年5月6日,抗日战争结束不久,中原突围前期,中央为争取和平,邀请美蒋代表赴宣化店进行三方会谈。连日大雨导致山洪爆发,滠水支流上涨的河水冲断了桥梁,把通向河口、宣化店方向的公路拦腰切断。本无诚意的蒋方代表借故拖延。当地群众肩扛手抬,硬是把4辆吉普车抬过了河,美蒋代表也被农民背过河。周恩来谢绝老乡们背他过河的好意,脱掉长裤,趟入水中,带领共产党人过河。

周少怀感叹,一张照片折射出,共产党人与蒋介石反动政府的本质区别。

在大悟县鄂豫边区革命烈士陵园,松柏青青,丰碑耸立。滠水河畔,红旗漫卷、金戈铁马的革命故事被定格。

文化基因代代传

悠悠滠水,不仅养育了沿岸儿女,更孕育了代代相传的滠水文化。

北宋杰出哲学家、教育家程颢、程颐兄弟就是滠水儿女的杰出代表。如今黄陂、红安仍遗留下不少“二程”的遗迹。

修建于北宋末年的“双凤亭”,被喻为“二程”理学文化的萌芽地。盛夏时节,记者登上滠水河边鲁台山,郁郁葱葱,凉爽宜人。一座古亭立于山巅,古亭三层宝盖,琉璃碧瓦,斗拱飞檐,屋梢挂有铜铃,与彩色龙纹相称,造型严谨,气势恢宏。1962年,郭沫若所题“双凤亭”金字匾额,现在依旧醒目。亭下俯瞰,滠水河两岸风光美不胜收。游人正观古塔,品古卷,忆古圣,追古思。

《程颢程颐传》的著述者裴高才介绍,古亭中间分东南西北镶嵌4块石碑,记载了4次修亭记。古亭始建于北宋末,几经存废,如今眼前的双凤亭系清道光年间复建。碑刻上方的石额上嵌有依稀可辨的浮雕。裴高才说,那是“双凤朝阳”图案,与亭名相呼应。

据清同治《黄陂县志》记载,宋明道元年(公元1032年),黄陂县尉程�之妻侯氏夜梦双凤投怀,当年生下一子为程颢,号明道;次年又生一子名程颐,号伊川。二子学识渊博,诗文出众,为宋代大理学家。为缅怀先贤,北宋始建“清远亭”。南宋时取双凤齐飞之意,改称“双凤亭”。

古亭视野开阔、依山傍水,古往今来吸引了众多读书人前来登亭怀古。有专家认为,“新儒学”的真正成立,自程氏兄弟始。二人的思想经四传弟子朱熹集大成发展为“程朱理学”,逐渐演变成为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后期占有统治地位的思想。

不仅开创一代理学,滠水河边自古商贾云集。

史料记载,滠水河畔河口镇历史悠久,始建于唐朝,初为朱家畈、熊家店和赵家店三家小店。清末民初,有商号、作坊120家,涌现出“龙王庙码头”“杨家当铺”“王家杂货铺”等一批老字号商铺。汛期,每日有百余条货船停靠埠头,货运频繁,客商云集,有“小汉口”之称。

走在河边,脚踏宽广的河床,仿佛能看到古时河口百舸争流的场景。“挑不完的宣化、填不满的河口,自古以来,河口镇没得不会做生意的人。”说起历史,河口镇人满是自豪。

1955年,河口水运萧条,陆路兴起,开启了新的时代。现在的河口,高楼林立,更加繁华。

江河是一部文明的史书,滠水河列传仍在滠水两岸谱写。

河长说

落实河长制保护母亲河

滠水河是黄陂的“母亲河”。我们要全面落实河长制,坚持问题导向,认领责任清单,严格督办落实,强化责任考核,实现科学治理,维护母亲河的健康生命。

经过前期的实地走访调查,我们已经形成了《关于滠水河(黄陂段)流域综合治理的调研报告》,下一步将以“咬定青山不放松”的狠劲,整合多方力量、协调职能部门,依法有效开展综合治理。我们要按照生物治理与设施治理相结合、生态建设与工程建设相结合、短期治理与长期治理相结合、宣传教育与依法治理相结合的治理理念,坚持河流湖库同治、干流支流同治、点源面源污染同治、上游下游同治的治理方针,努力实现生态滠水、景观滠水、人文滠水、安全滠水的治理目标。

――武汉市黄陂区纪委书记、滠水河(黄陂段)河长陈军

河流档案

据《黄陂区水利志》记载,长江支流滠水发源于大悟县三角山,流经大悟县、红安县和武汉市黄陂区三地,全长142.14公里,流域面积2312平方公里,黄陂区境内流域面积1700余平方公里。滠水河黄陂段长约90公里。

滠水河大小支流51条。全流域呈长方形,上中段为丘陵区和少量低山区,水能资源主要在上段干支流上。黄陂区马寨城遗址、城门潭遗址、三姑井三大古城遗址就在滠水河畔。

滠水有东西两支。东支源出三角山南坡,自北向南,流经狮子冲水库,出经熊家河、华家河至邹家店。西支源出大悟县响铃寨,南流经刘家河、熊家畈、吕王城,于聂刘家畈入县境,至邹家店与东支汇合,再经大悟县河口镇进武汉市黄陂区,于谌家矶附近注入长江。

河名释源

滠水名称由来已久,但众说纷纭。据《康熙字典》《中华大词典》注,“滠浮”为古代捕鱼竹筏,“滠”者,水名;“浮”者,捕鱼竹筏。古代可能以“浮”在“滠”水捕鱼居多,取名滠水。《中国地名大辞典》注,滠水下游入江处之滠口镇,晋曾设置滠阳县。县治在滠口附近,因位滠水之北,故名。《湖北通志》载,晋惠帝永兴三年(公元306年),陶佩为荆州刺史,属将朱伺请分安陆东境,立滠阳县。县治朱湖堡,亦曰渔湖城,今谌家矶附近。按水以北为阳,谌家矶在滠水之阴,或许因此定名滠水。

相关阅读